我的困境:
认认真真地读了一本书,合上之后,能记住的内容很有限,对作者的观点的理解很模糊,更不用说学以致用。
选书
读书就要读好书,如何选择一本好书呢?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:
作者
在选择某一题材的书籍之前,先花点时间了解这一题材有名气作家有哪些。例如,要给小孩选择读本,可以去网上搜索“少儿图书作家”,那么在选书时,这些作者的书是首选。区分“著”、“编著”、“编”
书籍的封面通常会写有“XX著”、“XX编著”、“XX编”。“著”是指原创;“编著”就是东拼西凑,夹杂点作者的观点;“编”就是按一定的逻辑东拼西凑。例如教科书、工具等,很多是“编著”、“著”。我的建议是,如果希望系统的学习某一领域的理论知识,可以考虑“编著”、“编”类型的书;如果希望汲取一些新知识、新观点,还是首选“XX著”。销量
可以从当当、亚马逊上了解书籍的销量,网店上通常还会有显示“XX类销量排行第三”等辅助信息帮助读者做决策;此外,可以翻看书籍版权页,查看印刷了几个版本,如果是一本经典书籍,印刷10多次是很常见的。出版社
不同的出版社有其优势和特色。选购少儿图书,认准海豚传媒、磨铁图书;选购计算机相关图书,推荐的有图灵、机械工业出版社……
Tips:不想动脑筋自己找书的童鞋,也可直接在知乎上找推荐书单。
读书前的一点思考
读书就是在向作者取经,我认为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。主动式指读者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和目的来到书中寻求答案。例如我读《大象-Thinking in UML》这本书,是为了弄清楚“如何利用UML进行需求分析”这个问题。这本书我前后读了3遍,原因就是始终没有得到我认为理想的答案,所以需要反复读书,以求深刻理解作者思想的精髓。被动式我认为是指读者处于漫无目的、完全放空状态开始阅读,读者并不清楚将从书中获得什么。例如,年终述职会上领导推荐读《零售的哲学》、朋友推荐的《三体》、同事推荐的《走到人生边上》等,看这类书纯属好奇。
主动式阅读,适用于构建个人知识体系,像搭积木一样,给这种阅读给人满满的成就感;被动式阅读帮读者拓宽知识边界,常带来惊喜。两种阅读方法各具特色、相辅相成。
主动式阅读的方法
方法:主题阅读
明确阅读的目的
找5~10本经典书籍
本文第一章节有写如何筛选经典书籍。读作者自序
作者在自序里通常会写他为什么写这本书;他希望达到什么目的;预期读者是哪些群体;不同类型的群体可以从书中获得什么;他大概讲了哪些内容;他认为重点是哪些章节以及读者应该如何阅读。我之前阅读时,很少认真看作者自序,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。花3~5分钟读一遍作者的自序,我们可以快速确定这本书有没有我想要的东西。而不用等书读完之后,才懊恼这书对自己没有太大的价值。扫读
目的:淘汰部分不合主题的书,确定哪些书是需要重点阅读、哪些书是辅助阅读。不要拿到书就挨个啃,这样很浪费时间!!!
扫读分三步:
- 5分钟快速确定关键点,结合作者自序中的内容,花5分钟确认与主题相关的关键点,并做好标记
- 15分钟精度兴趣点
- 输出整理,用脑图整理从书中的汲取的知识点
搭建主题的知识框架
找其中一本你认为比较贴合主题的书籍的、目录来搭建知识框架,。为框架中的知识点找答案
第4步确定了主角和配角,精读“主角”、不够清晰的地方从“配角”中寻找答案。读的过程中,随时查资料,了解专业概念。分享、沟通、实践、验证
构建知识体系后,找机会与行业有经验的人沟通,在沟通过程中进一步思考,从中汲取养分不断优化知识体系。如果是获取技能,应该多多实践、论证、优化知识体系。碎片化阅读的用处
在构建起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之前,碎片化阅读的作用真的不太大。但是如果已经搭建了知识体系,碎片化阅读就像在玩拼图一样,读者很清晰的知道该往哪儿放。
被动式阅读的方法
读作者自序
前问有提到,作者的自序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我们从作者的自序中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。使用1、2句话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
阅读作者自序、浏览目录后,用一两句话概括作者可能要谈些什么。快速阅读,全身心投入
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
问题、冲突、背景、采取的解决手段诠释作者的关键字
- 从“金句”中提炼抓住作者的主旨
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
哪些观点是对的,改变了我
哪些观点可能是错的
哪些观点对我有价值,可以用于实践,如何用于实践分享、沟通、实践、验证、优化
参考阅读: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